——賜福彝寨旅游景區(qū)管委會 施文明
大地鐫刻著馬幫的足跡,天空飄蕩著醉人的山歌,關山怒吼著英雄的詩篇,南方絲路支線、滇緬茶馬古道用歷史的褶皺講述著絢爛而滄桑的過往,演繹著趕馬人走夷方甜蜜凄美、蕩氣回腸、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。故事就發(fā)生在刺樹丫口——這座遠在西南邊陲、跨在兩國一山的古老村寨。
大約從明朝初期開始,一批又一批軍墾民墾移民、逃難避戰(zhàn)群眾、逃荒逃兵逃罪者以及商販走卒扶老攜幼、拖兒挈女翻越云貴高原,先在滇東、滇中一帶開發(fā)、安居,而后繼續(xù)遷徙、流落到滇西、鎮(zhèn)康一帶,與當?shù)卦∶袢诤瞎采5搅随?zhèn)康大山里落腳謀生的人們,雖然遠離了封建領主剝削和軍閥混戰(zhàn)帶來的災難,但卻又幾乎“與世隔絕”,生活水平、生存質量一落千丈。于是,不甘于被地理環(huán)境所決定命運的他們決定開辟新的通道和出路,他們又一次背上行囊趕著馬幫踏上行程,穿越橫亙在云貴高原、緬北高原之間的蒼茫山水,歷盡千辛萬苦、千難萬險來到薩爾溫江畔、中南半島上,終于把自己的生活需求與外界成功對接,也把外面的世界馱進了自己出發(fā)的那“蠻荒之地”,為中外文化的交往史、人類文明的發(fā)展史書寫了極為艱難的一筆。他們開拓和走過的這些生存之道、生機之道、生死之道,被后來的歷史學家命名為南方絲綢之路(蜀身毒道)支線。據(jù)記載,穿行在滇西南通向境外的南方絲綢之路無數(shù)條支線當中,有重要的兩條必經刺樹丫口,一條由村北119號界樁出境到達緬甸紅石頭河、大水塘街等地;一條由村西121號界樁附2號樁出境到達緬甸石洞水再到達老街、臘戌等地。那年月,為了生存生活,為了妻兒老小,男人們來不及過完新年甚至新婚之夜就要背井離鄉(xiāng)、窮走夷方。他們常常三五個人趕上幾匹、幾十匹騾馬到緬甸、老撾、泰國販賣鹽巴、布匹、大米、木材、各類日用品,又從哪里買回英國出產的布匹、化妝品、日用百貨,經由刺樹丫口這樣的跨境關隘運送回國售賣、使用。然而,那是一趟趟美夢和噩夢交織的冒險之旅,他們艱難跋涉在高山深谷、懸崖峭壁、茫茫叢林、滔滔江河上,時刻面臨饑寒交迫、凄風苦雨、瘧疾瘴癘、毒蛇猛獸、兵連禍結、土匪強盜,前途渺渺、長路漫漫,命懸一線、九死一生。不知何方有好運?不知何日是歸期?但是,沒有比腳更長的路,沒有比人更高的山!在勤勞勇敢、樂觀豁達的邊疆人民眼中,再苦再難的人生都是一支歌。絲路古道上的驚心動魄、悲歡離合被他們演繹成了一曲曲《出門調》、《趕馬調》,感人肺腑、催人淚下卻又柔腸百轉、溫馨浪漫。
《趕馬調》選段
大路下邊無根藤,最苦不過趕馬人。初二早切打牙祭,初三初四要出門。大小騾子四十個,趕馬弟兄八個人。大铓響起頭騾轉,小铓響起就起程。頭騾二騾通人性,走到岔路等著人。頭騾不走要加料,二騾不走要開響(shao午飯)。鐵打銅鈴天鵝叫,銅鑄小鈔一溜音。過了大山過小山,過了小山又過江。一走走了三天半,一繞繞了三座山。馱子抬落小平掌,牲口放在小繞山。半夜起來打牲口,眼淚汪汪望家鄉(xiāng)。問你小哥望什么?八十老母在家鄉(xiāng)。八十老母哥嫂喂,少年妻子多孤單。
苦樂不過趕馬人,苦累就是小馬幫。白日歡樂小日曬,晚些受苦露青霜。一天三餐鑼鍋飯,一夜三抱綠葉床。三匹毛草搪地氣,三杈綠葉遮露水。三個石頭打個灶,就地挖個洗臉盆。白日聽見金雞叫,晚些聽見江水響。過了小山有大山,過了大山要過江。妹子過江哈哈笑,小哥過江淚汪汪。騾子抬頭望水漲,小妹抬頭望家鄉(xiāng)。老天不負有心人,趟趟生意做得成。大路寬寬起灰塵,人歡馬叫進家門。馱子擺滿家門口,銀子口袋做枕頭。
男唱
豌豆開花細抻藤,趕馬阿哥要出門,走不過是哪條路,爬不交有哪座山?豌豆開花細抻藤,苦累歡樂趕馬人,綠葉墊床天當被,半邊烘火半邊冷;豌豆開花細抻藤,了不起呢趕馬人,三個石頭搭個灶,就地挖個洗臉盆。
女唱
趕馬阿哥要出門,阿妹村口送一程,要說多少知心話,鼻子一酸不成聲。小青馬褂親手縫,阿哥穿上出遠門,刮風下雨緊緊扣,莫給風吹雨淋身。
千山萬水腳下過,一縷情絲掙不脫!就是在那樣艱苦卓絕的生存考驗中,誕生出了一種極具特色、極富光彩、極其浪漫的民間傳統(tǒng)音樂藝術——“阿數(shù)瑟”(集體圍圈舞蹈加上三弦、蘆笙、笛子、嗩吶伴奏并即興作詞對唱)。多少年來,膾炙人口、世代傳承的“阿數(shù)瑟”民歌唱調就像一腔柔腸白囀的天籟之音,悠悠飄蕩在這充滿神幻色彩的茶馬古道、秘境邊關的村村寨寨,深深流淌在土生土長的每個人血脈之中,成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苦樂年華的真實寫照、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。刺樹丫口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“阿數(shù)瑟”傳統(tǒng)音樂的發(fā)源發(fā)祥之地,在村西口,就是民間傳說中“阿數(shù)瑟”女歌王的故居,從她家門口穿石而過通向當年“走夷方”的古道上,有化作石頭盼夫歸的婦女形象,有生死相依融為一體的夫妻同心樹,更有日夜回蕩在山谷中的盼夫念妻古老相思曲——悠揚婉轉、纏綿悱惻卻又讓人如癡如醉、忘情忘憂。
“阿數(shù)瑟”相思曲選段
(女)想你想你真想你,眼淚從打肚中起
(男)半夜三更想起你,夢頭撒耳就爬起
(女)白日想你曲瞌睡,晚些想你睡不著
(男)白日想你當書念,晚些想你當古講
(女)站著等你等成樹,蹲著等你起窩坑
(男)半夜想你半夜奔,石頭樹樁踢到哼
(女)鉤擔挑水鉤掛鉤,掛你掛在心里頭
(男)不吃三天不說餓,不見一時就說想
(女)想是想呢掛是掛,銅鑄心肝掛爛完
(男)想你想在心頭上,掛你掛在肺中間
(女)想你想得肝炎病,掛你掛到肺結核
(男)吃飯想起你模樣,一嘴咬斷筷三雙
(女)一時想你想昏了,吃飯?zhí)уe菜缽頭
(男)抬錯缽頭不消怕,抬錯飯盆更害羞
(女)想你不得青山望,只見青山不見你
吟風詠月踏歌行,餐云臥石攬勝景!當苦難的歲月過去,當幸福的日子來臨,我們完全可以悠閑愜意地沐浴最自然的返璞歸真,聆聽最動人的戍邊故事,體驗最獨特的民俗文化,樂在最美麗的幸福邊寨,暢游最浪漫的秘境邊關!
獨特的地質條件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賜福彝寨景區(qū)漫山遍野、密密麻麻、奇形怪狀的石峰石林石陣,仿佛刀砍斧剁,又像手工造作,總是以最詭譎的形態(tài)出現(xiàn)在山巔,以最抓狂的姿勢展現(xiàn)在曠野,栩栩如生、妙趣橫生,形成了最形象生動的旌旗陣、戍衛(wèi)陣、兵器陣、神獸陣、迷宮陣、八卦陣、迷魂陣、風月陣、風情陣。這些令人驚呼尖叫的石陣,不僅是一道道奇美的風景,也是天造地設的戍邊衛(wèi)國堡壘工事;而有一尊磐石因為正好屹立在國界上,讓人感應到了它的雄偉和神圣。有一首鎮(zhèn)康民歌這樣唱道:“兩個國家一座山,生根石頭做界樁,生根石頭來站崗,保家衛(wèi)國護安康。”生根石頭指的就是中緬邊境線上獨一無二的天然石頭界樁—121號界樁,121號代表的是中緬邊界從騰沖市的尖高山主峰1號界樁排序到這里是第121棵界樁。這尊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高石頭”的磐石坐落在刺樹丫口村西口,一半屬于中國,一半屬于緬甸。它擔負著界樁的特定使命,高舉著中緬雙方國旗,默默見證著邊疆大地的滄桑巨變和中緬友誼的萬古長青,也成為人們仰視膜拜的一道景觀。
這是最返璞歸真的人與自然,這是最神奇瑰麗的秘境邊關,這是最旖旎迷人的詩和遠方!它悠閑的現(xiàn)在和悠久的歷史一樣深入人心!它的可愛簡單純粹,它的氣質超塵拔俗,它的氣勢雄偉磅礴!它的風姿和風采、美麗和魅力,真正滿足了人們心底那份最奢華的渴望!